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蘇聯時期的大金屬材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蘇聯時期的大金屬材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蘇聯在二戰時期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戰斗機?
總算有人提到這個問題了。說起二戰著名戰機,大家可以隨口念出來英國“噴火”,美國“野馬”,德國“BF109”,甚至本子的“零式”??墒翘K聯名機呢?別去網絡搜索,能直接念出來的恐怕算是鐵桿軍迷的范疇了。眾所周知,終結二戰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歐洲戰場的蘇聯和太平洋戰場的美國,英法都得靠邊站。德國有大量的王牌飛行員折翼在蘇聯人手上,你能說蘇聯沒有好飛機?這是不科學的!
戰后國際秩序重建,兩大陣營對立,蘇聯沒有掌握國際話語權。為了打擊蘇聯的國際地位,美歐媒體不斷削弱他在二戰中起的作用,因此順帶著蘇聯人的武器也被飽受詬病,致使寶劍蒙塵,逐漸不為人知。
所以今天這個題問的好,趁此給大家正視聽。
介紹飛機之前,必須要提一下蘇聯人的設計思路。
武器優劣的鑒定標準是什么?能戰勝敵人的就是好武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蘇聯人深知自己的工業基礎不如德國家底厚實,可他有大量的人口,大量的工廠,大量的鋼鐵。所以皮實耐造、傻大黑粗就成了蘇聯人致勝的法寶,他們的武器貌不驚人,但威力大得喪心病狂,如果質量無法取勝,我就用數量堆得你無路可走。
納粹德國的夢魘——拉-7
拉-7是拉-5的改進版,最初叫拉-5FN,后改為拉-7。因為外形上幾乎看不出變化,因此戰后統稱為拉-5/7,托托的斜杠青年一枚,總共生產了15825架。
拉-7其貌不揚,甚至還有點丑,可他很牛!火力不大,也就三門UB-20型20mm航炮。平時就在蘇聯廣闊的平原上貼地飛行,找德國坦克開罐頭,因為德國裝甲師的確厲害,地面部隊壓力大。偶爾也給德國軍營犁一下地,打打油庫什么的。(1943年7月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中,拉-7享有坦克殺手的美譽)
可當德國FW190、BF109過來攔截的時候才發現這貨是個殲擊機。中低空機動完全吊打德國飛機,遇到追擊立刻拉起,等德國飛機動力不足掉下去的時候,拉-7立馬調頭從高處俯沖下來就是一梭子。蘇聯王牌飛行員闊日杜布駕駛拉-5/7,創造了擊落62架的記錄。
因此拉-7身兼中低空小王子和坦克開罐器雙職位,身強力壯且輕功無雙,讓德國人頭疼無比。戰爭后期,拉-7被譽為歐洲最優秀的戰斗機,沒有之一!
飽受詬病
在二戰結束后,歐美媒體全面開動打擊對手,拉-7作為當時蘇聯的空中元勛也開始被不斷的攻擊,甚至詆毀。
發動機壽命短
這是蘇聯飛機的普遍存在的毛病,源自他的工業基礎不強,有的甚至不到200飛行小時。可是蘇聯人說,在戰爭那種激烈殘酷的環境下,又有幾個飛行員可以活到發動機報廢的?
毛子不善言辭,或許不屑于爭辯。其實拉-7的M-82FN發動機,性能相當優異。采用直噴系統,取締了傳統的化油器。輸出功率達到恐怖的1850馬力。冷卻系統穩定,可靠性高,重量輕。型號后綴FN是俄語“加力發動機”的意思,至于壽命嘛,肯定沒有歐美人說的200小時那么低,唯一的缺點是星形發動機的通病,動力會隨高度減弱,1523米時輸出1670馬力,4571米時輸出1460馬力。
大量采用木質結構
蘇聯人說,可我火力猛,且結構簡單、機動靈活能干贏對手。拉-7如果不是因為發動機產能有限,在毛子開啟暴兵模式下,也就沒有東西柏林之分了。
高空性能低劣,航程短
蘇聯人又說,我是本土防御,又不搞長途奔襲,也不用給轟炸機高空護航。
戰后很多武器商開始轉民用,比如奔馳,比如勞斯萊斯(航發一般簡稱羅羅),比如波音,比如三菱等等。一方面是國家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宣傳自己,打擊潛在對手。眾多歐洲高手不允許武林第一的存在,所以拉7的光華被逐漸掩蓋,誰還能記得拉-7的制造廠商是誰?借此,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這款二戰雄鷹。至于蘇聯的其他飛機例如米格-3等,與拉-7相比不提也罷,說多了大家也記不住。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拉-7的優秀理念,被我們的老一輩繼承了下來。讓對手害怕的東西,他們才會詆毀遏制。
我們的太行WS(渦扇)系列也在被歐美媒體詬病,我們的材料問題導致壽命短是不爭事實,可我們仍在努力。因為如果戰爭降臨,不會有人賣給你飛機發動機,哪怕只有200小時也比沒有強。
中國和蘇聯一樣都是大國,一旦爆發戰爭那一定是大戰,在這樣慘烈的空中絞殺戰中,飛行員起飛便是進入戰場,能不能回來誰都不能保證,誰會在乎還剩200小時還是2000小時,先挺過2小時再說。
很多人對二戰中盟軍的噴火、P51野馬、P47雷電等這些戰機很是熟悉,但是提到蘇軍戰機卻想不出來幾個,而其實實際上,蘇軍在二戰中也有很多戰斗機的,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性能戰斗機。
蘇聯在建立后,就大力發展工業,而航空工業及相關領域建設也被提上議程。再加上當時西方經濟危機等一系列因素,蘇聯也得到了一些國外的技術幫助,航空工業發展十分迅速。而在此期間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伊15和伊16戰機了。
伊15是雙翼機,但是機動性能和戰斗力毫不弱于30年代開始崛起的單翼機,被蘇聯空軍大量生產裝備使用。而伊16則是單翼機,機動性也十分優秀,是二戰前蘇軍的主力戰機之一。這兩款戰機的共同缺陷就是火力不足,但是都參與過日蘇諾門罕沖突、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等,戰績還算可以。
米格3戰斗機。這是蘇聯的第一款全金屬戰斗機,使用了全金屬結構,不再是此前的復合材料(包括木板等),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可靠性不好,因此實際使用也不是很多。
拉格3戰斗機。這是由拉沃契金和另外兩名設計師設計的戰斗機,是當時蘇聯空軍中比較重要的一款戰機。該戰機使用的是木板等材料,而且操控性不佳,而且由于各工廠技術水平不同,制造公差很大,實用上的差別也很大。
拉5戰斗機。這是由拉沃契金獨立設計研發的戰斗機,整體上更加可機動性和速度火力等性能指標也趕上了同期的德軍戰機,裝備兩門史瓦克20毫米機關炮。后來又不斷改進發動機,推出了拉5F,拉5FN的改進型,后來又推出了更強的拉7戰斗機。而這些戰機已經能夠和德軍的ME109G型和FW190D型對抗,并占據一定的優勢,可以說是性能很強了。
雅克9戰斗機。這也是二戰中后期蘇軍極為重要的一款戰機,而且不斷在其基礎上改進,誕生了對地攻擊型、截擊型等,蘇軍甚至將45毫米火炮都裝到了這款戰機上,大大提高了其摧毀能力。
說下拉沃契金設計局的產品吧。
1939年,蘇聯開始新一輪戰斗機的招標工作,一大批新人涌現而出。
其中,由謝苗拉沃契金,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弗拉基米爾格本諾夫三人組建了OKB-301,為空軍設計新型戰斗機,也就是后來拉沃契金設計局的前身。
這是一款怎樣的戰斗機呢?
只要俄羅斯還留有一片森林-那么我們就能制造戰斗機?!ダ谞柛癖局Z夫
由于曾經在人民航空委員會擔任委員,對當時的航空業發展走向把握清晰,格本諾夫深刻的明白:以蘇聯有限的鋁材供應,戰時大規模生產戰斗機應該采用木結構,打造全木戰斗機。
這個務實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軍方的認可,并要求拿出樣機。
結果就是拉格-3,原型機代號I-301。
試飛階段的I-301是有著良好性能與諸多小麻煩的問題兒童,但是前景光明。不過到驗收之前,空軍突然對I-301提出了1000公里航程的驗收指標。結果就是LaGG-3的體重瞬間爆炸,性能降低了不少。
不過LaGG-3是戰爭初期唯一一直保持著穩定生產供應前線的戰斗機,為蘇聯解決了有無問題。接下來就該做LaGG-3的改進工作了。
最初拉沃契金心中理想的發動機是克里莫夫那個1944年后期都不能保證實戰可靠性的VK-109A。雖然該發動機能夠保證1400馬力以上的出力,但是可靠性實在是太差了。
后面就干脆裝M-82系列的1750馬力風冷發動機了。
不過要換M82發動機其實很困難,此前米格設計局和雅克夫列夫設計局都嘗試過為自家的MIG-3和雅克-7換裝M82發動機,不過都失敗了。
但是拉沃契金成功了,結果就是La-5。也就是說實際上其實La-5,La-7都是LaGG-3的改型。
不過此時的拉-5距離真正的成功還有一定差距。
1942年9月,LaGG-5改名為La-5,同年年末1100架La-5服役。而同時期,德軍的BF-109G系列與Fw-190A4也出現在了東線的天空。當時La-5相比他的對手在性能上還有一些差距。
但是這無所謂,La-5系列這才剛剛開始改進。很快,隨著能夠持續使用增壓器加力的M-82F發動機出現了,其兩級增壓器的安裝明顯提高了戰斗機的中低空性能,這就是拉-5F。
La-5的發展到這還不算完,緊接著擁有缸內直噴功能,出力1850馬力的M-82FN被裝上了代號39的原型機,機身主翼梁也用上了金屬材質。這就是性能大幅度提高的拉-5FN。
在東線攻防易手的1943年中期,蘇聯空軍終于得到了一款性能追平乃至趕超同時期德軍的戰斗機。
La-5,La-5F,La-5FN總產量10000架以上,其中產量最大的又是性能最好的La-5FN。
拉-5FN面世后,設計局又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改進工作,在43-44年與TsAGI(中央氣流體學院)合作,進行了大量實驗后進行了大幅度改善。全金屬翼梁,改進的散熱系統,飛行速度一舉從620Km/h提高到了670Km/h,這就是戰末中低空性能最優秀的La-7。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蘇聯時期的大金屬材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蘇聯時期的大金屬材料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