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棗莊有色金屬撕碎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棗莊有色金屬撕碎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村下放過知青嗎?還記得當時知青的故事嗎?
我們村里71年的時候,從北京來了幾個知青,三男兩女,男的比較普通,見到了沒感覺怎么樣,可是那兩個女的,真是漂亮??!白白嫩嫩的嬌弱無比,她們到來后,立即吸引了所有村民的目光,有些人總是有意無意的跑到知青住宿點轉悠,就是為了看一眼那兩個女知青。
很快的,就有人說,人家那么白,不只是天生的,搽臉的東西就好幾種,胭脂香粉村民們見都沒見過。人家連洗腳都用胰子(香皂),那腳丫子白嫩的和嬰兒一樣!這樣的人,都是大小姐的命,能干得了農活嗎?這樣的孩子,家里怎么舍得讓她們到農村來呢!
她們剛來的時候,都是吃派飯,派到誰家就到誰家吃,大隊干部也都盡量把她們派到條件好一點、干凈點的人家去吃飯。有一天她們被派到一戶姓梁的人家吃飯,梁家的媳婦干凈利落,干活麻利。中午,這幾個知青到了梁家的時候,梁家媳婦已經把飯菜做好,擺上桌子了。幾個人洗了手,坐到炕上就吃了起來。梁家有一個八九個月的孩子,在炕上爬來爬去的玩耍,她們幾個還時不時的逗弄孩子一下。
梁家的男人不在家,只有女主人在地上侍候著她們,給她們盛飯添菜的。一個男知青吃得快,吃完后打算往后挪一下身子,雙手往后一按,就叫了起來:“哎呀媽呀,什么東西?”說完把手拿回來一看,不得了了,一只手上沾滿了小孩子拉的粑粑,正在看的時候,手上的粑粑又掉下來幾滴,正掉在飯桌上。幾個人一看,立即嘔了起來。兩個女生急忙跑到外面嘔吐起來,另外兩個男生也跑了出去,蹲在地上吐個不停。女主人急忙找東西幫那個手上沾了粑粑的男生清潔,這個男生雖然也惡心夠嗆,可卻沒有吐出來。其他的幾個知青,都把剛吃下去的飯菜吐了個干凈。村民知道以后,調侃說:“梁家的糧外人不能輕易吃,吃多少都得吐出來多少?!?/p>
兩個女知青都被安排到學校,做了代課老師,我們村是個大村子,那時候還有初中,鄰近兩個村子的孩子也到我們村的中學讀書,所以,初中的學生也不少。這兩個女知青的文化程度,比我們村里學校的老師都高,自然是特別受歡迎,她們上課的時候,學生們都異常安靜,學得特別認真。當然了,這也是與這兩位老師的美麗有直接關系的。
一年以后,我們村有一個姓楊的青年,在部隊退伍回來了。大隊提拔他做了民兵連長。這個小楊長得高大威猛,特別帥氣,而且特別健談。兩個女知青都對他動了心,最后小楊和一個姓鄧的女知青談起了戀愛。兩個人談了不到一年就結婚了。據說女方的父母并不同意她們的婚事,她們結婚的時候,家里一個人都沒來。
小楊和小鄧結婚后,其他的知青陸續的返城了。當小鄧生下第二個孩子后,知青只剩下她自己了。78年,小鄧獨自回了一次北京,足足三個月沒有音信,大家都以為小鄧拋夫棄子,不可能回來了。但是三個月后,小鄧還是回來了,并且說,已經在北京安排好了,她們全家都搬回北京去生活,連小楊的工作都找好了,以后就在北京落戶了。
一直到零幾年的時候,楊家的老爺子過世,小楊和小鄧才帶著孩子回來。兩個孩子已經都是二十多歲的人了,男孩帥氣,女孩子比她母親年輕時還漂亮。小鄧也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可是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的樣子。這讓熟悉她的村民都羨慕不已,大城市和農村就是不一樣,農村五十多歲的女人,幾乎就是老太太了,可是人家還是一個小媳婦呢。人比人,氣死人??!
圖片均采集于網絡,侵權告知必刪。
謝邀請。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異?;馃?,我的家鄉雙城市水泉鄉仁義村已不列外,來了一批省城的下鄉知青。
他們在大隊部西邊建了青年點,村上六個生產小隊,每小隊分配了男女幾個知青,和社員一起勞動。那時,我十才十多歲,感覺下鄉青年氣質,穿著與農村人差距很大,很是羨慕他們。
有個女知青當二小隊的會計,名字叫孫蘭香吧,長得矮胖,圓園的臉,長得白凈美麗,一幫農村青年有事沒事就愿意找她算帳。尤其是一個叫趙二癩子的二十七八的光棍漢,專在女青年還沒起床時,去找人家辦事,社員知道后,就有各種諷刺活語沖著趙二癩子猛噴。有說:起早上人家那里聞騷味的,有說:莫不是要別有企圖啥的。
我們生產二隊有一個叫高玉華的哈爾濱知青,與父親,大哥,二哥熟悉了,就經常到我們家來竄門。家里有時吃飯,叫上他就在家里吃,雖然沒什么好吃的,玉米面餅子,小米飯,土豆白菜,也跟著吃,一點不嫌棄。
有一年,快過年了,家里包凍餃子,高玉華也幫著包,包到半夜,幫包餃子的人都一起吃餃子。高玉華與父親喝著甜菜燒,就南朝北國說了很多,記得高玉華年輕英俊的臉微微泛紅,滔滔滔不絕講了很多人生道理與處事哲學,我做為一個懵懂少年,聽了很多,但明白的少,只感覺城里青年與農村人就是不一樣,羨慕極了。
后來,高玉華回哈爾濱了,聽說三十大幾還單著身,還聽說,他是繼母,與繼母的關系也不好,很多年過去了,再也沒聽說關于他的事情。
我村來過知青,那是我還小,記得在我家下邊有一趟房子十多間,叫青年點,他們住吃飯都在那里,白天上地干活晚上回來,村里老人不識字的多早把飯給做好等著,吃完飯好幫他們些家書,出門在外不容易,活我們替你們干些,教孩子們認些字我也跑去湊熱鬧,那時學?;旧喜簧险n。后來慢慢的都返城了,還有的考上大學,有一個畢業當上鄉長回村報答幫助過的老鄉。
下放過,有男有女。村里為他們專門做了幾間茅草房,用楊柳樹做了些簡陋的家具和床,床上鋪著厚厚的稻草。青年們來后,有的有點新奇,有的則很抑郁。白天還好,到了晚上,女孩子們聚在一起抱頭痛哭,男孩子們也很苦悶。不過這群人來后,給地方上還是增添了一些活力。他們愛唱歌,他們愛吹口琴,他們愛講城里的新鮮事。我們總愛和他們在一起玩,時常還和他們交換一些市面上很少見到的書看。
勞動時,他們雖然很吃苦,但力氣總是使不到需要處,總是很難完成上面要求完成的勞動指標。有時候有些比較執著的青年人,別人完成任務走了,他怎么也不愿意離開勞動工地,一個人還在那兒一個勁地勞作著。
這群人中間也有不太好管理的人。偶爾他們愛去偷點雞摸點狗的,當然是為了改善點生活。有的人還喜歡與外面的人打架斗毆,那時他們也分塊塊主義,團團主義。其中有一位男孩子就被人打破了頭,連一只手的大拇指也被人用匕首削掉。那時知青中有匕首的人很多。
有一位女知青想請假回家,最后導致一位大隊支部書記向公眾作檢討,一位公社黨委書記投河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因家庭問題下鄉的知青,別人一個一個的都陸陸續續通過各種關系返城了,可每次機會到來時都與他無緣。這樣一拖就拖到了三十多歲還沒走。后來一位文革中的造反派(五十歲左右的胖女人)下放到這兒來勞動改造。他倆惺惺相惜,便走到了一起,后來還生了個兒子。由于這兩人年齡懸殊太大,總引起人們的誤解和嘲笑。
唉!那場史無前例的大下放運動,苦澀的故事、心酸的故事最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棗莊有色金屬撕碎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棗莊有色金屬撕碎機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